首页

调教足在线视频

时间:2025-05-25 09:12:19 作者:“地雷战”亲历者刘寿山:当年我们这样把鬼子炸上天! 浏览量:56843

  寻找照片中的TA·抗战胜利80周年|“地雷战”亲历者刘寿山:当年我们这样把鬼子炸上天!

  照片中,那位身着军装、目光坚毅的年轻人,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刘寿山,如今这位老战士已经99岁。1926年出生于山东平度的他,12岁加入抗日儿童团,16岁正式参军,在平度大泽山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。

刘寿山年轻时的照片。

  由于战时条件艰苦,刘寿山未能在抗战时期留下一张照片。这张珍贵的军装照,拍摄于抗战胜利后。“我在南京找了家照相馆,拍了这辈子第一张照片。”老人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照片,回忆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

刘寿山端详自己年轻时的军装照(4月9日摄)。

  “亲眼目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,才真正懂得‘亡国奴’的耻辱。”刘寿山声音低沉却坚定。年幼时,家乡饱受日寇蹂躏,还在上小学的他毅然加入儿童团,站岗、放哨、传递情报。“大泽山的娃娃们都是‘小八路’,我们不怕!”这份经历,让他早早立下保家卫国的誓言。

  大泽山根据地是胶东抗战的重要堡垒,日、伪军为“蚕食”这片土地,在周边设立20多个据点,频繁“扫荡”,实施“三光”政策,妄图摧毁抗日军民的斗争意志。为保卫家园,根据地军民同心协力,自制地雷、炸药,积极进行反“扫荡”战斗。

  “地雷战”是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的一项创举。据刘寿山回忆,因制雷物资短缺,当地军民巧用各种材料制作地雷,其中“石雷”最为有名——在石头中间凿个圆洞,填进炸药安上引爆装置制成地雷。为了更加隐蔽,女同志还主动剪掉头发,用发丝做引线。“石雷”使日军的金属探雷器毫无用武之地,让敌人闻风丧胆。大泽山地雷战的经验广泛流传,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石雷之乡”,这段经历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《地雷战》。

  “八路军三大宝,钢笔虱子破棉袄。”刘寿山笑着念起当年的顺口溜,“我参加革命时从家里带出的那床薄被,一用就是八年。”物资匮乏、条件艰苦,却从未动摇战士们的信念。

  刘寿山至今难忘那段与百姓生死与共的岁月——他曾与战友昼伏夜出,在百姓掩护下坚持战斗月余,最终迎来反攻的胜利曙光。

  抗战胜利后,刘寿山又投身解放战争,荣立两次二等功,获得解放济南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等多枚纪念章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转业到地方工作,1987年离休,现居四川南充。

  85岁时,刘寿山提笔写下回忆录《风雨冷暖无悔》,记录自己的一生。“人的一生,总会经历顺境逆境,只要意志坚定,终能冲破艰险,走向胜利。”

  如今,99岁的他与老伴在南充市五福堂颐养院安享晚年,儿孙绕膝,生活安宁。他常常带领老人们写书法,也会用智能手机关注国家大事。每当忆起牺牲的战友,老人总会凝望远方:“现在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要是他们也能看到,该多好……”

  夕阳的余晖洒在老人胸前的勋章上,映照出岁月沉淀的光辉。谈到当初的选择,刘寿山毫不犹豫地说:“如果重新选择,我还会拿起枪,保卫我们的祖国!”

  这不仅是刘寿山个人的誓言,更是一代抗战英雄的集体回声。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民族的精神丰碑,而今的盛世,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。

  历史不会忘记,人民不会忘记——那些在黑暗中擎起火把的人,永远值得我们仰望。

  统筹:宋为伟

  记者:王曦 胥冰洁

  编辑:韩芳 杜潇逸

  海报:刘琼

  鸣谢:南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

  南充市顺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

  新华社摄影部 四川分社

  联合制作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创始人张益福去世,张艺谋悼念恩师

5月3日电 据中国海警微信公众号消息,5月3日,福建海警位金门附近海域依法开展常态执法巡查。中国海警将坚决维护管辖海域作业秩序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
教育部要求各地确保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活动

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·柯比15日说,此次谈判前,调解方已经缩小了一些分歧,15日的谈判着重于协议实施的细节,但鉴于协议的复杂性,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,这些障碍可以被克服。柯比表示,卡塔尔和埃及正积极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(哈马斯)沟通。

“神州北极”漠河迎今年首个“超级月亮”

新加坡的华侨华人也对未来充满希望。2013年以来,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。而且,新加坡是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主要目的地之一。2023年上半年,中国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1.7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3.3%,主要投向国家中,新加坡居首位。

老舍戏剧节高校戏剧Showcase公益展演活动在京绽放青春光彩

安其乐3岁时,爸爸为他买了一匹性情温顺友善的小矮马。安其乐喜欢极了,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与小矮马在一起。牵马、骑马、慢步练习、自主控制……慢慢地,安其乐的“马感”越来越好。

重庆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

2月22日晚,北京人艺“镇院之宝”《茶馆》再次归来,致敬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。每轮登台,《茶馆》都会掀起“一票难求”的观演热潮。人艺经典大戏《茶馆》为何久演不衰?观众爱看的原因是什么?与《茶馆》“常四爷”相伴走过20多年的演员濮存昕,如何看待这部作品?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